中外歷史準備要領
中外歷史課程部分:
1.課程內容:
大致與高中歷史範圍一致,故同學平時除了課本複習、熟讀講義之外,亦可補充坊間歷史教科書或總複習等相關資料,相輔相成,可受事半功倍之效。
2.台灣史:
近年來台灣史的比重有逐漸增加的趨勢,故同學在準備時要更加用心。相較於中國、世界史,台灣史內容相對較少,故準備起來較為容易,主要鎖定在台灣各個時期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發展,尤其鎖定在清領時期的社會文化,日治時期的經濟建設、社會文化運動,以及中華民國時期的政治、外交、經濟建設部分。這些皆是近年來比較常見之考題出現部分。
3.中國史:
中國史的比重仍舊還是高於台灣史將近1.5倍之多,在準備時,主要鎖定在大變動時期的政經社會發展,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改變、百家爭鳴,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發展、胡漢融合的過程、士族的形成與發展、科舉制度的發展,唐末至宋初的唐宋變革,清末列強的紛擾與不平等條約、變法、與幾個內亂,民初的新文化與五四愛國運動、黃金建國十年、抗戰末期的國際會議與條約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與紛擾等等,皆為歷屆主要考題。另外,相關的制度,例如:封建、郡縣、察舉、屯田、府兵、均田、強幹弱枝、衛所兵制、以及清代地方鄉勇等,也是出題的焦點。最後,相關的學術思想,如經學、理學、經世致用、考據學等等與專制王朝發展相關的學術理論,亦不可忽略。
4.世界史:
世界史在中外歷史之中,內容最多,範圍最廣,出題數亦是歷年居冠,可以說是兵家必爭之地。然而世界史的準備往往是同學的最痛,不知從何準備起。基本上,整個世界史的課程中,命題的範圍,主要是詳今而略古,也就是越靠近現代的考越多,也越詳細,而越古老的就越簡略。若以單元論述之,如:羅馬共和至帝國時期的轉變、東西分治與帝國的分裂,中古歐洲的教會發展與封建制度、查理曼帝國與西歐的形成過程、商業興起與十字軍,近古時期的民族國家、文藝復興、大航海、十六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與之後的啟蒙運動,十九世紀歐洲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、新帝國主義與兩次世界大戰,二戰後的冷戰時期至現今的發展等等,可說是內容繁多、無一不是考題重點。
5.準備方法:
儘管台灣史、中國史、世界史其內容各有不同,但是修讀方式是差不多的。同學在閱讀歷史時,宜先將各個歷史的歷史分期及架構列出,然後將各時期的各方面的發展依照架構分門別類,再進行有系統的記憶,如此一來,不僅觀念可以進一步釐清,更收事半功倍之效。另外,比較統整也是很重要的步驟。尤其各種制度、亂世、建國性質等等進行比較,將有發生過相似的朝代或者時代進行統整歸納分析,如此不僅可以加深印象,更可以讓觀念更清晰。最後,由於歷史浩瀚無垠,故不可能有任何單本書籍、講義可盡囊括之,不免有遺珠之憾,故同學每遇名不見經傳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名詞不懂之時,可善用GOOGLE或者維基百科進行查詢,不僅效率高、亦可在最短時間內知道大致內容。瞬間提升歷史程度。
中外歷史題目部分:
1.單選題:
單選題的準備方式較為簡單,首先在於鎖定關鍵字。關鍵字即線索,找尋題幹中的文字敘述,並與自己的知識進行連結,從而找出答案。關鍵字答題法是歷史科考試最有力的武器,不僅可以節省答題時間,同時可以增加信心。
其次,做題目時,可試著修改錯誤的答案,例如「下列何者正確」的題目中,必定有三個錯誤選項,除了選出正確選項之外,若尚可將其他錯誤部分更正,則對於此題目所提及的課程部分將更有印象、更不會忘。
2.多選題:
多選題因為選項不只一個,故其題型主要會鎖定在一個制度或事件的分析。由於答案不只一個,故常常會有許多模稜兩可的選項,所以同學在答題的時候,務必小心謹慎,切忌操之過急,務須看懂題目與選項之後再進行選擇,在選答的過程之中,最好採取「可殺錯誤放過」的方式,對於某些似乎對又不是很對的選項,寧可加以選之,多選而選錯所倒扣的分數比應當選而沒選所倒扣的為少,故同學若遇到不確定的選項時,除非明顯錯誤,否則最好將該選項填之。另外,多選題陷阱較多,同學做答時務必看清楚題目與選項敘述再行作答,以免出現問東選西之窘境,徒增遺憾。
3.考古題:
所謂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」,同學在準備中外歷史時,相信會做很多題目,但是題目再多,最重要、最基本、最首要要先徹底了解的,自然是考古題。老師整理了91到106年度的考題之後發現,重複的考題所在不少,而且是一字不差的重考一次!此外,題幹的敘述方式,命題的範圍等等亦大同小異,是故將考古題嫻熟於心,滾瓜爛熟,自然是刻不容緩之事!試想,投資報酬率如此高的行為,何樂不為?
延伸閱讀》
發佈者:公職王